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95章 室友六

1980年,深圳经济特区成立。1982年6月,政府在划定的深圳特区界线上设立了一道特区管理线,建在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,这条管理线,就是民间俗称的“二线关”。(区别民间俗称为一线关的海关)

特区成立之初,国家挑选了深圳的福田、罗湖和南山三个区为作为经济特区的试点地。试点的这三个区就是深圳特区内(被称为关内),特区外的深圳市管辖范围被称为关外。关内关外,实施不同的经济管理制度,关内才是特区,关外不是。关内在土地使用费、企业税率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。政策上优惠大,经济上获利机会多,遂使得深圳特区成为了世人心目中淘金的热土,吸引了无数人投奔这里。

由于引进关内加工区的原材料、机器设备、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等都是免税的,因此,特区管理线(二线关)的设立可以有效防止走私。同时,二线关作为一条边界管理线,对涌入特区的流动人口、车辆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。二关线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,全长84.6公里,东起背仔角,西至南头姑婆角。由铁丝网、巡逻公路、执勤岗楼、居民耕作口、公路检查站、海关查验场及供电、照明、通讯、供水等设施组成。全线实行筛网式巡查和检查,非深圳户口的人员进入特区内需要办理边防证或者深圳暂住证,有深圳户口的凭身份证可以自由出入。如,从宝安区进入特区内就需要经过“南头关”,从龙岗区进入特区内就需要经过“布吉关”。

因为二线关的存在,犹如一道横亘在特区内外的鸿沟,隔开了深圳市特区内外,也割裂了人们的感觉。只有回到关内,人们才感觉回到了深圳,即使就在深圳市的宝安区或龙岗区,人们也不认为是在深圳。一市两重天,关内外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。无论是城市建成区面貌、市政管理、市井繁华程度,还是消费水平、收入水平,以及房地产价格、治安状况等方方面面,关内都明显好于、高于关外。特区成立十六年来,经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整,现在关内基本完成了产业转移,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在关外,而关内则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商贸服务业。

出来打工的,谁不想工作好工资待遇高呢,谁不想待在经济发达环境好的地方呢,谁不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呢?因此每当关内有企业或用人单位招聘启事发布出来,前来应聘的人犹如过江之鲫汹涌而来。几十上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那是司空见惯,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也不稀奇。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,人们为了获得一个好工作,大显身手,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